文化杂谈|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杂谈

海豚湾:意识形态v.s.意识形态

发表时间:2012-12-17 10:15| 阅读次数: 909|

曾有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科幻片《西蒙妮》(S1M0NE,又名虚拟女明星,2002,导演安德鲁·尼克尔)里面,当导演特兰斯基试图毁坏自己创造的虚拟女明星西蒙妮的公众形象的时候,他让她在访谈节目发表了这样一条言论:你吃过海豚肉么?跟大蒜一起煎,那才叫做鲜美异常那!。当然,这前后西蒙妮还被发表了包括吸烟、酗酒。支持取消枪支限制,反对移民等等充满了偏见的言论,至少可以看出在美国中产阶级意识形态里,吃海豚肉是一种极其严重的政治不正确行为。原因很简单,首先是动物保护主义数年来的成功建构,比如在好莱坞影片里,猫、狗和孩子是万万不能被伤害的,好比《2012》,屁民们死了一堆,男主角还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救出一条狗。其次则是,海豚是如此可爱的动物,怎么能被当做食物呢?这方面极端一点就走到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地球公民》(Earthlings2007,导演Shaun Monson)那里去了,这除了动物保护主义之外还有素食主义的建构力量。这是讨论这部影片的一个起点。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作为一个文本,它在无意间耦合的东西十分丰富,尤其是放回到中文语境当中就更加的有趣。下面的分析会分别讨论美国、日本和中国语境中这部影片的不同解读。
  
  一、美国:有钱人的表演
  《海豚湾》2009年上映之后便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并获得了包括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在内的8个提名和21个奖项。本片导演路易·西霍尤斯是世界公认的顶尖摄影师之一,长期供职于著名的《国家地理杂志》。就纪录片本身而言,他做的已经相当出色,不仅紧张刺激,而且煽情到位,影片后半部的海豚大屠杀段落可以说是震撼人心。如果熟悉纪录片简史和流派的话,《海豚湾》直接延续的是迈克尔·摩尔——或许是当今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纪录片导演了——真理电影-社会行动派纪录片的脉络。迈克尔·摩尔式的组织素材和剪辑方式其实非常明显,典型的段落如片中对日本渔业部副部长诸贯秀树的归谬式采访,以及对日本通过收买小国选票试图恢复商业捕鲸的揭示,还有片中对日本政府勾结媒体隐瞒海豚肉中汞含量严重超标的指责(当然还有对捕鲸协会副会长森下助二的讽刺性描写),以及贯穿全片的取证行动,稍稍对比一下从《罗杰与我》开始到《华氏911》、《医疗内幕》的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作品就会发现。这是影片如此尖锐的主要原因,当然,其中也不无问题。于是还要回到文本之中。
  《海豚湾》的主角,或者说主要的行动人物,是前电视明星和海豚驯养员里克·欧拜瑞,影片的陈述是因为他在风靡一时的《海豚的故事》中的巨大成功开启了海豚表演这个价值数十亿的产业,导致海豚大量被捕获,欧拜瑞因为海豚凯西的自杀而幡然醒悟,决定毕生致力于保护海豚。这成了影片在交代前史部分的主要内容。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影片讨论了太地町的海豚大屠杀以及背后的整个产业链和日本政府的作为。贯穿正片的则是颇具惊险浪漫色彩、堪比类型电影的深夜调查取证行动。影片成功地通过资料的展示和旁白取得了观众的认同。这当然是极有力的指控,但迈克尔·摩尔式的纪录片最为人诟病的一点是他(以及效仿者们)永远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材料并以极具诱导性的方式加以组织,简言之,你永远不可能在《华氏911》里看到布什对迈克尔·摩尔指控的回应,同时在《海豚湾》里,也不可能看到更多的日本人,尤其是当地渔民对捕杀海豚的观点和解释。而有趣的是,《海豚湾》里导演从一开始就试图营造一种当地渔民和政府、警察都是串通一气的黑道势力的印象,既然他们不愿意说并且试图掩盖什么,那么片中不包括他们的观点在观众看来一定是理所当然的,简言之就是他们都是坏人;其次,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样,动物保护主义已经是美国中产阶级社会的常识,从一开始,导演根本就没有为那些坏人留出反驳或者申辩的空间;而且导演还有意地安排了几个日本市民(貌似是东京人?)来证实这一常识。
  一旦意识到纪录片仍然是一种通过有意识选择的材料构建的并非客观而只是看起来客观的文本,那么我们究竟看到了什么?在行动主体们或者说美国人这一边,我看到的是一群有钱人——显然已经不是中产阶级了,而是彻头彻尾的有钱人,他们有大量的电子设备和先进装备来支持他们的行动,并且很明显的是,他们并没有(至少影片并没有告诉我们)为自己的生计奔波。这说明了什么?是有钱人会更有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么?于是很明显的事情是,他们的行为更像一次有计划的表演——在对讲机、水下摄影机和录音机、伪装过的高清摄影机以及甚至禁止带出美国的红外线夜间成像设备、私人直升飞机和高空气球的支持下,他们完成了这场华丽的表演。
  说到这里看起来我已经政治不正确了,其实我并无意唱反调也不是仇富,我只是指出一些事实而已。里克·欧拜瑞能每年换一辆保时捷,甚至可以提出诸如我给你们补贴,请你们不要杀害海豚了这样的建议,那么显而易见,这场行动和这部影片背后必须有大量的资本来支持。于是这部影片的大获成功其实跟好莱坞的白日梦原理相同,正义的中产阶级观众自己显然无力支持如此华丽的壮举(尤其现在还金融海啸了),他们看了纪录片并相信这是事实,然后流泪了义愤填膺了,感情宣泄了,于是良心被结尾的字幕抚慰了。他们或许会去捐款,但是他们或许不会因此再也不去海洋馆观看海豚表演,或者因此不会在日本旅游的时候不应景地品尝一下海豚肉。
  所以其实仅此而已,因为《海豚湾》从一开始就占据了道德高度,通过常识系统或者意识形态系统来结构整部影片。当然捕杀海豚这件事很残忍,尤其是从影片给出的材料来看,实属虐杀;里克·欧拜瑞和他的同伴们的行动很英勇(看起来是这样)并值得敬佩,里克·欧拜瑞的有钱之后不忘报答衣食父母的赎罪心理和毕生心血很感人,但这是充分美国式的表达。
  
  二、日本:文化传统——是自尊还是傲娇?
  《海豚湾》将太地町的渔业工人、警察和相关一干人等(比如那个私人领地)描述成一群不可理喻的残忍之徒,将矛头对准以日本捕鲸协会和和歌山县政府为代表的日本政府和太地町的渔业工人,并暗示这是政府有意隐瞒了重大公共卫生隐患。当然或许事实的确是这样,也有可能并非如此。其实实现这一表述的方式很简单,这些人通过种种方式干扰正义的摄影机和正义的美国人,作为观众而言,镜头的道德性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这又是个纪录片本体的问题了,前面讨论过一点,这里不再赘述。影片中对日本的描述基本上与《菊花与刀》定的调调很像,简言之是美国人试图理解日本人的想法而不能,于是需要一些简化的表述。然而日本脱亚入欧这么多年,日本文化仍然是西方文明或曰资本主义文明内在的异己,这是个大问题了。记得02年韩日世界杯的时候还有个颇有趣的八卦,韩国人在被抗议吃狗肉的时候说我们的邻居日本人还吃鲸鱼肉呢你们怎么不说他们。这么看起来,《海豚湾》的表达是珍珠港、硫磺岛以及此后日本经济奇迹的美国人理解不能的一个延续。最能说明问题的一句旁白也是最为中国观众津津乐道的一句旁白是这样说的:”“这与经济无关,甚至与政治无关,只不过是所谓大日本帝国的思想余孽在作祟。他们受够了西方国家,受够了他们指挥着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据TLF中文字幕站字幕,译者Yogahu翻成人话便是——这群日本人纯属TMD傲娇。
  但是这仅仅是傲娇么?或者这仅仅是一个有关传统文化的问题么?未见得。前文已经分析过《海豚湾》诉诸常识的意识形态表达机制,在美国中产阶级看来,或者在环境主义或者动物保护主义的意识形态看来十恶不赦的暴虐,在日本人的常识或曰意识形态之中并非一定如此。当然这只是在话语分析的层面上而言,在实践或者行动上会出现什么结果——本片已经拍摄出来了。
  所以《海豚湾》的冲突就根本而言是典型的意识形态分歧,而并非是是非善恶,本片在这一点上也比较有节制,虽然导演动用一切可能的视听手段加以暗示,但所用的语词也只到大屠杀而已。还是看看日本人怎么反应吧。google.jp检索”The cove 映画,第一条是这个:
  http://d.hatena.ne.jp/kanjinai/20090317/1237274630(博主自己的观点在这里:http://d.hatena.ne.jp/doiyumifilm/20090813/1250170891
  文章很简短,但是下面的回复很有趣。(不懂日文的可以用google翻译工具来看,推荐日翻英)颇有一些人的观点是认为此片辱日,尤其是片中日本黑帮的说法。大致反对本片的观点包括这样几个:1、海豚只是跟牛或者猪不同而已,为什么不能拿来食用?2、欧美人也捕鲸用鲸油,爱斯基摩人也有鲸骨制品,为何日本人吃鲸鱼肉就不可以?3、有个人提到说导演是臭傻逼,中国的白鳍豚都灭绝了你丫为何不去抗议中国政府。(这个好玩……)。当然不少人也挺严肃地反思了一下。(最喜感的是这个:【能看懂不? 2010/02/05 02:56 不要脸啊~! 动不动就屠杀来屠杀去的~~~你们小日本太不和谐了~! 面壁思过去~! 小心被和谐!】)
  第二条是这里:
  http://blog.goo.ne.jp/smiledingo/e/a65c294baa73af39907c1845618e4f6d
  博主的意见很有趣,虽然TA只看了预告片,不过确实愤得可以。文章扯到原子弹和种族主义(人種差別)上面来了……底下回复战得很热闹,有闲了可以看看……我是看不动了。有人揭短说Hayden Panettiere03年被逮捕之后,获邀参演这部纪录片并获得一万美元片酬,她自己拍摄的录像每分钟卖出500美元,每张照片则卖出250美元。好罢。

  第三条是一条新闻:太地のイルカ漁描く映画「THE COVE」日本公開を期待
  http://www.news.janjan.jp/culture/0908/0908259279/1.php
  imdb资料称1021日本片于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映。至少我没看到本片在日本大规模上映的消息。这篇文章逐条列举了日本支持捕鲸的理由。

  搜了一下其他的资料,这儿有一篇驳论很有趣:「ザ
コーヴ(The COVE)」への反論
  http://www.tsunabuchi.com/waterinspiration/?p=1174
  里面扯到美国人屠杀印第安人的问题了。

  言而总之,日本人的反应跟我们看到辱华影片差不多,不仅语气,措辞都很像。在我看来,就文化传统说事儿本身就是个很有趣的表述。这个时候日本人强调差异性本身就是对脱亚入欧的一个悖反。其实道理很简单——你们丫美国人屁传统都没有,你们不懂。而回到《海豚湾》里面,导演的修辞策略则是——捉海豚可以,可是那些不能表演的海豚你们就放生吧?什么,你们要吃?还说海豚数量影响了鱼类产量?扯淡吧你们?好罢,你们要吃海豚请尽管吃,但是亲爱的,海豚肉里面汞含量超标哎,你们不怕死么?我靠,你们还要吃?!不仅要吃还要骗小孩子们吃(你看,猫狗孩子的修辞出来了)?!好罢你们想死我不拦着,但是你们杀海豚也太残忍了吧(大段的渲染,染红的海水)——基本逻辑是这样的,一步步将所谓文化传统推向荒谬和残忍,在非日本观众看来,如果日本人还说这是文化传统,他们不是疯了就是纯粹在傲娇。但是请注意,这只是导演的表述而已。实际情况如何是我不能判断的,但是看到一个资料说太地町的人们平均寿命高于美国人平均寿命,这又说明了什么?我想日本观众的激烈反应大约是因为本片试图通过妖魔化海豚捕猎(日本人自己叫做イルカ漁業)来表达自己的道德正义感。传统文化这个事儿,不好说。
  
  三、中国:旁观者?
  这部影片在豆瓣被打出9.6(16618)的高分,要知道imdb评分是8.6/103,420 votes[数据截至293:51],这之间的差异就太有趣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判断是,这部揭批日本的片子替中国(网民)观众出了一口恶气,互联网作为民族主义尤其是反日的大本营不是一两天了,这个属于正常。但是有意思的是,很多观众都泪如雨下,他们已经获得了美国中产阶级观众的观看位置并分享了他们的常识/价值观——动物保护主义的。联系近日出台的《动物保护法》或者《反虐待动物法》,这期间就未必是一个简单的关系了。查了VeryCD的数据,最早Pub的《海豚湾》是1128日,不过两月有余;奥斯卡提名22日公布,不过一周而已,从豆瓣的评分数据统计来看,的确奥斯卡提名有促进作用,但评分高峰是1220日前后一周。如此,这部影片的口碑上佳必有其独到之处。我想长期以来好莱坞式的猫狗孩子的修辞确实起了作用,而且这部片子说的是我们的坏邻居,其间的旁观者的微妙心态难以一言而蔽之。《海豚湾》的激烈使得它本身成为了一个不断膨胀的话题,而似乎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部片子足够好看。
  
  啰嗦了这么一大篇,最后说说我的观点吧。《海豚湾》的好处是在于话题的选择、纪录片的的戏剧化剪辑,以及充分的奇观展示和感情渲染(这一点上路易·西霍尤斯比迈克尔·摩尔牛逼太多了),其中甚至有主线剧情和相对抚慰性的结局(片尾字幕),简言之是足够好看,并且着实溢出了一部影片而进入社会行动,这当然是值得十二万分钦佩和赞扬的。至于上文详细分析过的叙事策略,只能说是它能够自圆其说,一旦认识到它的整个编码系统,它不过是一个讲的十足精彩的故事而已。如果我等观众从此意识到要保护海豚,我想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至于日美文化和意识形态冲突,以及中国观众的有趣反应,一部《海豚湾》已然不够说事儿了,不过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回顶部
安徽伊诺维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安徽桃花源工贸集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翡翠路507-1号 邮编:230061
联系电话:0551-63870791 传真:0551-63870408 Email:innovaters@163.com    皖ICP备12019515号